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
张应华表示,金昌将依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龙头企业,加大科技投入,大力实施千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,使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,力争到2015年底,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总量达到400万吨以上,利用率提高到30%左右。(记者陈发明李琛奇)
他介绍,截至2014年6月底,全国共有2298个县(区)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,覆盖率超过74%,提前实现2015年目标。下一步,疾控系统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和措施,在循证基础上完善技术标准、指南和规范,加强监测和评估,联合更多的部门和机构,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。根据这位专家的研判,伴随人口的减少,中小学生无论新招生数量还是在校生存量从2004年开始没有任何明显的反弹与上扬的趋势,各级各类学校的规划及发展,都将受到直接长期的影响。比如,在不削减高校招生计划的前提下,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将继续增长,从大众化奔向普及化,这是否和我们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,值得深思。
在此基础上,会议明确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、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、引导社会预期等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。近年来,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推动下,金融机构采取多种灵活方式,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农村“两权”抵押贷款业务,部分地区制定了制度办法,积累了经验。但是,各地“两权”抵押贷款业务标准不一、做法不同,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,需要通过改革试点逐步完善。楼市调控有定力,并非不作为,而是坚定目标,该出手时就出手,把握好力度与节奏 3月最后一周,楼市调控新政密集出台。调整供地节奏与结构、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调低至40%、个人购买2年以上的普通住宅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……这套覆盖土地、信贷、税收的楼市调控“组合拳”引发热议,人们普遍对楼市新政充满期待。当然,也存在一些疑惑。有人就问:楼市调控失去定力了吗?这会不会是新一轮强刺激? “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”,楼市调控有定力,并非不作为,而是坚定目标,不轻易出手,但该出手时就出手,抓住时机,因势利导,决不犹疑。过去十年,楼市调控多是基于房价单边过快上涨出台的从严政策,以致不少人误认为只有“禁止”“限制”才是调控。其实,楼市调控的目标不是打压房地产,而是避免楼市大起大落对房地产业乃至宏观经济造成破坏性冲击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 从市场走势看,去年以来,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,从过去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总体偏紧,进入了总体趋于平衡、局部地区过剩的状态,转向了减速换挡的新阶段,区域分化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。从市场需求看,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,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有巨大空间。虽然去年9月30日已对房贷政策进行了调整,但鉴于二套房首付比例过高,依然限制了改善性需求的释放。及时调整限制性政策,防止楼市过快下行引发经济震荡,也是符合市场规律、满足民生需求的谋定后动、顺势而为。 楼市调控要出手,当然不能乱出手,从哪儿出手,向何处着力,最终还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按市场规律办事,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。 一度,面对楼市高烧的情况,出现了一些应急式、行政化、“一刀切”的调控手段,在抑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,也抑制了部分改善性购房需求。小康家庭添丁加薪,自然想住得宽敞些。市场有供给,如果信贷、税收政策再给点力,就不用望房兴叹。如今,楼市“组合拳”一出,缓解了普通家庭购买改善性住房的购房压力。在北京,一套市场价300万元的3年龄普通住房,根据新政策,对外销售时将全部免掉十几万元营业税;在上海,初步测算,一套普通住宅交易可减少税费在13万元至25万元之间。减免税费,释放购房需求,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,市场信心也将进一步提振,这样的定向调控、精准发力,其积极作用会逐步显现出来。 楼市调控要出手,除了准,还得稳,把握好力度与节奏。去年以来,人们最担心的不是房价继续下跌,而是调控重踩“大油门”,让曾经超负荷磨损的赛车重新提速,错过了检修保养的机遇,丢了后劲,甚至增加新的风险。现在看来,楼市新政强调的是让市场回归正常化,注重因地因城施策,既激发市场活力,又没有一放了之,这套“组合拳”力度适中,跳出了“强刺激”的窠臼。 不过,调控并非包治楼市问题的万能药,更不是实现住有所居的惟一依靠。构建稳定的、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,给不同人群提供解决住房问题的最佳渠道,破解住房市场供给结构的错位与缺位,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楼市运行风险,稳定公众预期,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。
开发好地下空间“聚宝盆”,离不开有关部门通力协作、密切配合。从用地审批、登记、出让,选址论证、地质环境评价到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,要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、协同规划。带有公共利益性质的地下空间利用如人防工程、市政基础设施、地铁,长输管网或电缆敷设,经营性地下空间开发的商业街、娱乐场所、收费停车场,要在“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地下空间”观念下,统一规划,集约开发。